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学生在各个方面往往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通常会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多具有令人惊喜的“灵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应试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大部分学生的“灵气”会在小学毕业之前消磨殆尽。更令人担忧的是音乐教学,音乐作为开启人类灵感的钥匙,却在国内也变得水土不服,死板的教学模式同样限制了学生的“灵气”,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今天我们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一下“灵气”这个话题。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声乐课的整体教学氛围不能太紧张,它不同于数理化的教学,虽然同样需要严谨的发声技巧作为支撑,但歌唱技术的实现必须以相对愉悦的内心情绪作为依托。因此,如果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氛围过于紧张,学生自然会在教学过程中变得胆怯、退缩、不敢尝试,而所有这些不好的情绪价值都是声乐演唱的大忌,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任何高明的声乐教学手段都会变得没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氛围调节得非常轻松、愉快,学生一定会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影响,从而变得更勇敢、果断、不怕失败,在这样的分为之下,任何歌唱方法的讲授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就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问题来了,如何调节课堂氛围呢?声乐教师可以从风趣幽默的语言入手,让学生对教师没有太多的距离感,同时会增加学生对于教师的好感,进而增加有益于课堂教学的情绪价值;其次则是通俗易懂的教学指导,如果讲授的内容过于生涩,学生自然会紧张、不知所措,而当学生始终对自己的演唱不自信、不知所措时,“灵气”便会逐渐地消失。
思辨的教学理念
教学氛围是第一步,教学理念则是第二步。作为声乐教师,我们必须常常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歌唱理念以及学生未来的歌唱发展道路。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理应灵活、变通,毕竟发声方法是需要因人而异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如果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灵活、变通的教学理念的存在,那么他们自身的歌唱意识也会受此感染而变得灵活、变通,反之,学生的演唱则会变得死气沉沉,且缺乏“灵气”。
对话的平台
除了教学,声乐教师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内容不一定必须是发声方法层面的,可以是性格等与生活、与自然人本身息息相关的层面。积极的、轻松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保持体内的“灵气”,反之,沉闷的、充满代沟的交流,则是百害而无一利。